五一档期谁是影市王者?类型混搭成小制作法宝

2018-05-01 09:39   来源: 青岛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今年五一档期,是小制作电影的主战场。最激烈的争夺在刘若英首次执导的《后来的我们》跟徐峥领衔的《幕后玩家》之间展开。最终的赢家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趋势渐渐呈现:小制作电影在融合类型的方向上走得越来越远,使得单纯坚持类型的电影显得层次不够丰富。以《后来的我们》为例,该片预售一路破七千万、八千万、1.2亿元,创下文艺爱情片预售最好成绩;然而实际上该片最催泪的部分是亲情戏,把爱情片、亲情片两种类型深切结合,成就了这部电影的好口碑。《幕后玩家》从故事本身来看是一部悬疑片,男主角一出场就被困在一间密室里,让人联想起好莱坞多部悬疑心理电影的故事;然而导演又在故事里融入了金融犯罪主题,让剧情张力极大加强,非常刺激。相对于《战神纪》这样耗资巨大的古装史诗、《黄金花》这样深情动人的亲情片来说,类型混搭不仅让受众群体扩大,还增加了剧情吸引力。在小制作混战的档期里,这种手法已经渐成王道。

  《后来的我们》=《后来》

  尽管刘若英反复强调这部电影跟这首歌无关,但是《后来的我们》观影过程中,无论响起什么背景音乐,都跟《后来》似的。或者说,这部电影是华语版的《爱乐之城》,或者是北京版的《甜蜜蜜》,而《后来》是它唯一的主题曲。这部电影单日票房过两亿元,也证明了华语电影正在经历一次急剧的下沉过程——刘若英的演唱会已经饱和乃至过度消费了,但是在二线、三线城市,有大量她的沉积歌迷可以开发,这次《后来的我们》其实就是《后来》这首歌的变现,那些听这首歌热泪盈眶的歌迷,也就是看这部电影涕泗横流的影迷。这种重合的好处很明显,但劣势也很明显:这一次大家冲着刘若英的歌名来看电影,下次还能见效吗?

  《后来的我们》的故事非常简单乃至牵强,但它催泪的力量着实强大。当下多半年轻人属于异乡人群体,见清、小晓的北漂情侣故事,在刘若英的镜头里反映出来昏黄温暖的底色,即便是从合租房搬到地下室,刘若英的镜头里也聚焦于地下室外、人行道旁的一朵花。这种从尘埃里开出花朵的精神,让观影者莫名感到了一种历经沧桑后得胜归来的错觉。实际上,刘若英确实观察到了太多青春片导演未能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在分手之后,大家才会变成成功者——就像方小晓说的:我比较旺前男友。因为在这个蜕变过程里,所经历的难堪和恶毒是不愿意给前女友看到的。大多数恋情死在这个低谷,这也让《后来的我们》积累了天文数量级的潜在观众。

  上映首日票房过两亿元,《后来的我们》将让刘若英创下继赵薇之后又一位跨界导演票房传奇。刘若英以其文艺女青年的眼光,敏锐抓到了两个泪点:北漂恋情、异地亲情。田壮壮的表演实在加分,片尾他的一封家书堪称史诗级催泪弹,现场一片唏嘘。刘若英避开了常见的陷阱:文艺导演往往把青春跟社会大事件结合起来,而刘若英只关注时间的扭曲和故土的逼仄,当十年后林见清和方小晓重遇时,我们看到的是扭曲后无法复原的爱情、湮灭后只剩追忆的亲情。这种摧毁,才是真正的蒙太奇杀伤力。

  《幕后玩家》缺搞笑

  作为一个真真正正数十亿身家的富豪来说,《幕后玩家》里的徐峥是不合格的。这部电影充斥着对富豪生活的通俗臆想:富豪一定是空虚的、一定是感情糜烂的,一定是向往平凡生活的。这种俗套大大拉低了该片的水准:像徐峥这样的富豪,还是充满着电影理想,还是孜孜不倦地推出新品。不过既然该片的剧本能够打动徐峥,说明故事里确实有闪光点——该片把一个密室逃脱的故事讲得起伏跌宕;尽管在本格推理爱好者眼里略显粗糙,但在普通影迷看来,单单一个密室逃脱,就足够证明导演的水准了。悬疑推理电影里最考验智商的情节设定,在导演这里也过关了;虽然不如刘若英声势浩大,不过该片的成绩也算是可以交代过去的。

  亿万富豪被困在自己的别墅里,从门窗到天花板,处处变成了神秘人围困自己的帮凶。还好这位富豪智商超群,他不仅要逃出密室,还要反杀幕后黑手。 《幕后玩家》把悬疑与金融犯罪结合得颇为到位,不过如果想要票房更上一层楼,这部电影实在应该增加爆笑的元素。不妨把《幕后玩家》与《唐人街探案》系列比较,陈思成也大量借鉴了推理悬疑小说的元素,不过由于增加了轻松谐趣的氛围,让电影更加适合普通观众口味。 《幕后玩家》有徐峥这样的大杀器,不玩喜剧实在不应该。

  对照《幕后玩家》和《后来的我们》,更容易看到新手刘若英的弱势和导演任鹏远的专业。 《后来的我们》后半部分变得松散游移,不能坚定地推进故事,见清与所谓的网友之间的暧昧胎死腹中,而方小晓突然从小太妹变成了一个爱情中的贤良女生,也让观众感觉突兀。任鹏远对节奏的把控更加到位,各条故事线编织得虽然有点跳脱,不过每一条线都是不断挣扎前行的,最终合力成为故事的最高潮。一部电影是对导演最大的曝光,因而很多导演在处女作之后就彻底歇菜了。

  张家辉的变与不变

  张家辉执导的作品《低压槽》,就跟他上一部执导的《砣地驱魔人》一样,风格新奇,手法大胆,没上映之前就有了“意识流警匪片”的评价。张家辉自己也说,让观众闷,是导演的死罪。但让观众不明所以,也是导演的无期徒刑。《低压槽》上映首日豆瓣评分5.5,已经进入公认的烂片行列——这很冤枉,如此用心拍出来的电影,怎么会口碑坍塌了呢?其实也有更冤枉的——《黄金花》,本届金像奖影后毛舜筠主演,围绕失智青年展开故事,正是小资影迷的最爱,怎么会拿到6.4的豆瓣低分?

  应该看到,内地影迷的口味分化特别严重,票房大卖电影不仅要题材接地气,而且需要手法有新意,最起码要具备话题性,像是《前任3》《后来的我们》这种评分低但话题足的电影,一开票就爆红,后面的票房自然滚滚来,而警匪片、亲情片本身就不是消费主流的偏好,票房自然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在豆瓣占据主流的影迷口味很高,本身就堪称史上最丰富的片源养刁了胃口,近年来不仅奥斯卡电影不入眼,连戛纳、柏林的片子也被指水准不高,《水形物语》就被鄙视了半天。在票房和评分两个战场,港片导演需要作出陈可辛或林超贤式的调整:要么把电影变成一个时代的个人史诗,比如《中国合伙人》,要么把电影做成时代的倾向阐释,比如《红海行动》。在二者中间的电影人,即便有《低俗喜剧》《志明与春娇》这样的鬼才作品,仍然会陷入市场的茫然。米荆玉

   [编辑: 张珍珍]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五一档期 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