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泥塑艺人高杰痴迷传统技艺 泥巴捏出众生相

2017-09-02 13:02   来源: 青岛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小眯缝眼,大鼻头,与身体不成比例的粗胳膊,适度夸张的身体造型,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泥塑乡土人物,令人爱不释手。在平度,有“西城年画、东城泥塑”一说,50岁的高杰便是平度泥塑技艺的传承人。经过40多年的坚守和传承,高杰的作品在全国比赛中频频获奖,还被列为市级非遗。

  泥塑成艺术,从玩泥巴开始

  “小时候跟着姥姥、母亲捏面团,那时候就喜欢上了捏小玩意儿。 ”据高杰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儿童常玩的玩具往往是土泥老技法烧制而成,像皮老虎、土哨、土转鸟,捏面团、捏泥巴成了很多人挥之不去的儿时印记。十来岁时,高杰常住在古岘镇大朱毛村的姥姥家,这里曾经是春秋战国齐国的陪都、西汉胶东国的国都——即墨古城,文化积淀十分厚重。民间面塑手艺在周边很是出名,他的姥姥心灵手巧,面塑手艺在当地非常有名。在那个年代,由于面粉珍贵,他把泥巴当做面团,学着姥姥做面食的样子,捏出了花、鸟、鱼、虫、燕子、刺猬等,渐渐成了小伙伴中玩泥巴的佼佼者。

  “从小到大,玩泥巴一直没断过。 ”高杰说,16岁时,他进入平度文化馆学习国画,由于勤奋努力,绘画技艺大有长进。就业后,他在装饰公司做着设计、刻字、雕刻模型等工作,业余时间就创作山水画,并将国画抽象、写意、夸张技巧融入到泥塑作品中。 1992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带着作品参加当地的民间艺术大赛,居然捧得了金奖。从那以后,他开始专注泥塑创作。

  十八道工序,捏出众生百态

  记者在高杰的家中看到,抱孩子的妇女、背柴的老汉和卖糖葫芦的大叔等等,院子里、窗台上、工作台,摆满了各种农村人物泥塑。一件件泥塑作品姿态各异,面貌众多,憨厚、辛辣、稚拙、羞涩、刚强、温柔、彪悍等众多的现实人物形象,将世间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制作泥塑需要经过选土、筛选、沉淀、揉泥、醒泥、塑型、阴干、烧制、彩绘等18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否则制作出来的作品会存在瑕疵。 ”高杰说,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在创作过程中,他采集来平度各地的黑的、黄的和红的粘土。捏制成型大约需要四五个小时,再经过修改、磨光,晾晒必须阴干,需要一个月,否则容易开裂,入炉烧制要24小时。最后经过上色,一件精美的泥塑作品才算创作完成。

  成立工作室,申报省级非遗

  “每个人的神态是变化万千的,这就是泥塑创作的来源。 ”高杰说,平日得闲,他就到各个村落里走街串巷,观察父老乡亲的神情举止。赶上集市,他总要去上集,遇到表情、穿着特殊的人,就多留意几眼。 “就像每个活生生的人一样,我的每一件人物作品所传达的神情姿态、衣着穿戴都不尽相同,传达出的内心世界更是千差万别。 ”高杰说。

  “青岛一家收藏品艺术公司看好我的作品,与我签订了协议,提供全部的生活费用和制作费用,好让我潜心创作。 ”高杰说,他成立了泥塑工作室,也在思考泥塑技艺的转型。目前,跟着他专职学习泥塑做学徒的有40余人,通过进各种大中院校、中小学采取各种方式培训人员已达到2000余人。另外,他也在积极申报山东省级非遗,将平度泥塑技艺发扬光大。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马丙政 通讯员 孙科强摄影报道

  

半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