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朱天心谈偶像张爱玲:她骨子里是个小女生

2017-09-02 12:5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礼智

  1977年,朱天心出版《击壤歌》一举成名,胡兰成称赞这本小说像《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如今,台湾作家朱天心终于交出了后四十回——散文集《三十三年梦》。9月1日,朱天心在青岛方所书店签售这本新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天心坦言曾看不起过张爱玲。但回头再看,打破七宝玲珑塔,朱天心才打心底里第一次佩服张爱玲,于是受她影响写下了这本《三十三年梦》,“人生不能只选择荣光的、快乐的、精彩的,傲人的部分写,那些困惑的、狼狈的、被磨得粗粝的部分也应该写”。

  谈新作:

  一本有关个人记忆的书


  朱天心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著有《击壤歌》《我记得……》《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古都》等。《三十三年梦》是一本散文集,讲述了朱天心30多年间多次游历日本京都的经历与感悟。她坦言,其实自己多年来一直想写一本长篇小说,“本来是想写我在中国台湾的30年,可不经意间就过了40年、50年,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了几个篇章,但我自己知道没有写成功。因为我犯了写作者最不该犯的、连初学者也未必会犯的错误,就是我会忍不住把我一肚子的意见、把我想说的话都塞进所写的人物里了。可书中的人都还没活过来,我就把他当成了傀儡,实在太急迫了些,使得小说呈现的效果是非常失败的”。所以,朱天心索性就先写一本有关个人记忆的书,把这些偏执、偏见都料理好,再来心平气和地面对一个长篇小说。

  谈老师:

  让我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朱天心早期的创作通常被归类为“闺秀文学”派,被认为颇有张爱玲之风。说到张爱玲,似乎不可不提胡兰成。而朱天心与胡兰成也颇有渊源。1974年,旅居日本的胡兰成应邀到了中国台湾,但胡兰成当年效力于汪伪政府的往事,不能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朱天心的父亲朱西宁其时正筹备撰写《张爱玲传》,遂邀请胡兰成移居朱家隔壁,教授朱天文、朱天心姐妹中国文学。朱家姐妹都是张迷,见到胡兰成也算是得偿所愿,“因为爱屋及乌,觉得见不到张爱玲,见见胡兰成也好”。

  那么,对于争议颇大的胡兰成,朱天心怎么看?在朱天心看来,胡兰成是她的老师,是他提起了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还有,自己在写《击穰歌》的时候,胡兰成也非常喜欢,并且提醒她说:“在那个年纪是像大观园一样无忧无虑的《红楼梦》前八十回,将来你要怎样写你的后四十回?你的好朋友,这些女孩子家将来一定会结婚生子、进入社会,变成很平常的人,那你将来要怎样面对这个现实?”当时他的这个提醒让朱天心很嫌弃,“我觉得我才十七八岁,大观园都还没有玩完,你怎么在跟我讲走出大观园该做什么?”

  谈偶像:

  影响自己写出粗粝人生


  在《三十三年梦》里面,朱天心也非常真诚地交代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不仅写了跟老师胡兰成的关系,还写了跟女儿谢海盟之间的相处。为什么要把如此真的生活写进去?朱天心说,她听到一些声音,都是说《击壤歌》写得像个七宝玲珑塔,怎么会写出《三十三年梦》来,亲手把七宝玲珑塔毁掉,“很不能接受我如此诚实地把生活里的种种、人世里的杂乱都写出来,既不美又缺乏想象”。

  这不由得让朱天心想到了自己儿时的偶像张爱玲,小时候朱天心喜欢张爱玲喜欢得不得了,“一拿起张爱玲,你就不会再看白先勇,不会再看琼瑶”。后来,朱天心三四十岁时,几乎不再看张爱玲的文章了,“后来我也成长了,人生阅历多了后就会发现,她的很多世故腔是用非常高超的文字概括的,可在骨子里,她就是一个小女生”。直到几年前,当张爱玲的《小团圆》《雷峰塔》出版的时候,张迷们一片掩面不愿闻,他们觉得,前半生的七宝玲珑塔为什么要这样毁掉?有很多人问朱天心的看法,她无奈再次拿起张爱玲的作品,但朱天心完全不是毁掉七宝玲珑塔的感觉,“这时我才打心底里第一次佩服她,她真是一个负责任的作家。她处理的都是同一段人生,同一段经历,可是她在她前半生的作品里展现得那么精彩,已经把七宝玲珑塔盖好了。然后她再把七宝玲珑塔的底部,她的人生,她的回忆和盘托出,将难堪和粗粝展示给我们看。她真是负责任的作家,不惜打破七宝玲珑塔,我打心底里敬佩她”。所以,朱天心才有勇气把《三十三年梦》写出来,“张爱玲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人生不能只选择荣光的、快乐的、精彩的,傲人的部分写,那些困惑的、狼狈的、被磨得粗粝的部分也应该写”。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朱天心 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