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作家书写抗日史 中国写东北抗联美国写日军虐俘

2016-10-23 10:0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记者 刘礼智

  日前,一大批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图书出版,比如国家图书馆与中信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系列丛书中的两部作品《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及《最危险的时刻:东北抗联史事考》。不过这批图书不只有中国人眼中的抗日战争,也有美国人眼中的二战,《活着回家》写日军如何虐杀美国战俘,《轰炸东京》写美国极具争议的军事行动杜立特空袭。就像《活着回家》的编辑所说,我们更多的是写日军的残暴,写我们对日军的恨,写我们抗日的英勇,但是很少站在全球的角度看,“我们不仅要看日军怎样对待中国人,还要看看战争中他们如何对待美国人、英国人”。

  实地采访:

  完整生动呈现14年抗战史


  《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是对东北抗联战士及抗战亲历者、抗联后代、抗联历史研究者的口述史访问及照片、日记、出版物等相关资料的收集。2012年初,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启动了“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的资源建设。

  2012年3月,“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迎来了第一位口述史受访人——居住在北京的李在德。李在德老人是东北抗联第三军的一名女战士,接受采访时已是94岁高龄。老人听力不好,采访时需要儿子在旁大声转述采访人的问题,在采访人的提问下,老人断断续续地讲述着小时候从朝鲜逃难到中国,母亲在抗日斗争中被捕牺牲,自己参加反日游击队,转到抗联的被服厂,后来又到苏联学发电报……

  同年5月至8月,“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的口述史采访团队先后到辽宁、黑龙江、湖北、新疆等地,对王铁环、潘兆会、于桂珍等十几位东北抗联老战士,以及李龙、于绍华、刘士波等二十多位抗联家属和后代进行了采访。

  整个项目历时3年,先后采集或收集79位受访人的口述史料,其中包括健在的东北抗联战士23位,东北抗联家属或后代36位,抗战亲历者13位,抗联历史研究者7位。《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从中选出20位口述史受访人的口述史料结集出版,包括数十份珍贵手稿、日记、大量照片和非正式出版物,首次将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艰苦抗战史更为完整、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史事考证:

  杨靖宇其实死在叛徒手中


  《最危险的时刻:东北抗联史事考》是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特邀专家史义军、姜宝才在参与口述史采访和相关史料收集工作过程中,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研究、考证,并就相关人物、事件进行介绍和评论的文章集成。书中的许多战斗细节都是第一次披露,作品通过一些新史料的披露拓宽了抗联史研究的视角,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一些历史事实。

  比如《杨靖宇将军的最后时刻》这一章节,就讲述了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最后时刻。一直以来,关于杨靖宇的牺牲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在敌人围剿的最后关头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一种是被日伪军讨伐队射杀。在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前,很多研究者根据抗联叛徒的说法,认为杨靖宇将军是自杀的。而中日关系正常化后,一些来自日本的档案资料被披露,比如1940年3月31日,伪通化省警务厅曾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满铁社员会编的《协和》杂志第263期公布了这个座谈会的文件,也是这个文件使我们详细了解了杨靖宇生命的最后时刻,使我们知道了杨靖宇将军不是死在日本人的手里,而是死在了叛徒的手里。

  虐杀俘虏:

  美国老兵要日本道歉赔偿


  不过,这批图书不只有中国人眼中的抗日战争,也有美国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列斯特·坦尼是二战期间守卫菲律宾巴丹半岛的美军战士,美菲联军在弹尽粮绝之后被迫投降。日军强迫这些精疲力竭的战俘长途行军,路况糟糕,身体疲乏,日军不提供任何粮食和饮用水,遇到战俘掉队或者偷偷喝水,日军直接用刺刀步枪就地杀死。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冒着被处决的危险找水喝。战俘们最终到达终点时,已有一万五千人因饥渴而死或遭日军虐杀。《活着回家:巴丹死亡行军亲历记》就是列斯特·坦尼花费50年时间查阅大量档案,向亲友和战友征集资料,结合自己的日记写成的有关巴丹死亡行军的珍贵回忆录。而巴丹死亡行军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确认的、与南京大屠杀并列的日军战争暴行。

  在最后,作者还提出了自己写作这本书的理由,那就是日本人拒不认错,甚至颠倒黑白。代表美国老兵向日本政府和企业索赔的坦尼说:“我们要求赔偿,并不是为了钱,我们的要求涉及人格和尊严。我们要求获得正义!”

  该书编辑介绍说,这套书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们在了解日本这个民族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我们不仅要看日军怎样对待同为黄皮肤的中国人,还要看看战争中他们如何对待美国人、英国人。日本在世人的印象中是懂礼貌、守纪律、勤奋、干净,国土面积不大却有那么多世界顶级公司,为什么却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德国人对自己的历史进行了诚挚的道歉和忏悔,而日本人为什么说不?这都是需要我们研究和思考的。”

  轰炸东京:

  揭示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前哈佛大学尼曼研究员詹姆斯·M.斯科特所著的《轰炸东京:1942,美国人的珍珠港复仇之战》讲述了美国著名而极具争议的军事行动:杜立特空袭。1941年12月,美军还在清点珍珠港事件死亡人数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他的高级军事顾问们聚在了一起,一个雄心勃勃的反击计划已在酝酿——轰炸日本帝国的核心——东京。四个月后,1942年4月18日,16架美军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起飞,在神勇的队长吉米·杜立特的指挥下,单程飞向日本本土,轰炸敌人的工厂、炼油厂和造船厂,然后逃到中国的非日占区。对罗斯福来说,这次突袭是一次鼓舞人心的胜利宣传,一剂治愈创伤的强力药膏。

  该书搜集了全世界不同档案馆中许多从未发表过的资料,揭示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展现了这一事件较为丑陋的一面,例如日本的文件显示,美国的突袭队员们虽然是无意的,但摧毁了民宅,并致使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平民死亡;记录也表明,极度渴望正面新闻的罗斯福政府是如何故意欺骗美国人民,隐瞒了这次任务的实际损失甚至部分飞行员被捕的消息,以提升这次突袭的公关价值,并引发了一场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宣传大战。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抗日史 中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