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汉语大会"落幕 今年为何这样火?

2017-10-17 10:26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汉语桥·2017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日前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落幕,60多个国家,36支队伍,108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爱好者,在高强度赛制下比拼汉语知识和中华文化深度了解、传统才艺,水平之高创下历年之最。

  现场评委方清平、蔡明脱口而出的点评诸如“这比美国大片还激烈”、“太不容易了,这些题我都答不上来”等等也是电视机前观众的心声,不少网友表示正在“反思”,“我的中文怎么好像没有‘老外’好呢?!”面对台前幕后的火爆,该节目总导演夏岛和王芙英忍不住用“熬出头”来感慨得之不易的局面:一是今年以来文化教育类节目回暖的大势造就了潜心创作者的“福音”;二是一代代主创对节目品牌的长期守护,“在‘不热’的时候我们也在坚守”。

  “冷”的时候也在坚持

  经营多年的“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到今年可谓是一次全面爆发:不仅选手水平奇高,赛制也更加刺激,难度大大升级。节目每一期设置五个竞赛单元,最终争夺擂主夺取状元帽。同时还分设团体赛和个人赛,每一期都设定相应的主题。在考验选手对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外,增加了戏剧、曲艺、中华武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范围之广,难度等级之高,确实出乎很多观众对一档“老外”节目的预料。

  以往,外国人秀中国话、表演中国传统才艺的节目并不少见,通常办得热热闹闹,用“反差萌”逗观众一乐,满足大家的猎奇心就算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审美疲劳也越来越凸显。像本届“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这样冷不丁靠选手过硬的实力“刺激”国人自我反思“母语”水平的,还是头一遭,也是该节目脱颖而出的真正卖点。

  夏岛和王芙英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推出本届“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既有汉语热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也有国内文化教育类节目火爆的“小环境”。但是,夏岛和王芙英强调,文化教育类节目成功最重要的根基在于积累,“现代人喜欢轻松、快乐,综艺节目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用一种很‘燥’的方式完成,而文化教育类节目不是仅靠激情就行的,是热爱者们长期呵护,逐步升级的结果。我们刚开始做时,这类节目还没这么火,但是在不热的时候也要坚持才行,不能像做综艺那样,做完一档又转战另一档……”

  外国高手从哪里来?

  看过节目,观众最好奇这么多高水平选手都是如何找到的?节目组都对他们进行了哪些集训和培养? 夏岛和王芙英表示要感谢多年的积累以及互联网。两位导演常年搭档做了很多跨国节目,有丰富的选拔经验和渠道,而利用互联网系统,选手的储备和培养也更加游刃有余。

  他们透露,团队成员都是对这个领域无比热爱的志愿者,做完一季节目,在没人要求的情况下,大家也会利用业余生活点滴时间,来跟全世界热爱汉语的人互动。“做文化类节目,不像综艺‘切’个明星就可以了,正是常年的走访、了解、努力甚至陪伴,才能让这么多精英选手在今年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关注

  外国选手背后的中国故事

  2017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最吸引关注的莫过于一个个汉语水平高超的外国选手,很多现在都成了“爆款”。他们的幕后故事也被挖掘出来。

  来自意大利的小姑娘黄菲菲自幼热爱中国,从11岁起便独自对着网络自学汉语,一学就是七年。凭着自己平时的努力,在本届汉语大会个人赛第四场比赛中,她一直杀入最后的“双雄争霸”。作为一个拥有国内外20多万粉丝的“网红”,她在本届大会撰写的“我的中国情缘”文章故事,在外国人汉语圈产生极大影响。

  修万思是加纳前国王的王子,他在现场发言中说“王子身份虽然高贵,而我独爱中国文化”;哈萨克斯坦选手萨乌烈·别克,在中国行医二十年,治疗病患无数,他把中国视为了第二故乡,他在比赛中说,“中国文化是个巨大宝藏,永远也学不完,我已经58岁,但是我要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一个只身在中国旅行20000多公里的小伙子白振国,撰写出版了《51天中国行——一个土耳其人的西部文化体验之旅》,他立志用双脚踏遍中国的山山水水,“我要把最美的中国写进书里……”

  哈萨克斯坦青年汉语学者鲁斯兰,留学中国期间,不间断地为中国病患捐献其特有的“熊猫血”,而当他妻子罹患重病时,中国医生又为她无偿手术治疗脑部肿瘤。当汉语大会的镜头里出现“手术后逐渐恢复的妻子”时,鲁斯兰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来自贝宁的选手爱力舍在去年汉语大会上慷慨朗诵了一首《屈原》,他的出色表演被中国援贝医疗队所关注,医疗队通过节目组联系到他,并且为其免费治好了一只残疾的眼睛。当他今年再次来到汉语大会时,激动地说,“我是带着非洲人民、贝宁人民的友谊来到中国、来到汉语大会的……”  (转自大众网)

   [编辑: 焦琳]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汉语大会 汉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