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景佐先生病逝 享年86岁

2018-07-14 10:34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景佐先生于2018年7月12日15时30分在山东省莱州市病逝,享年86岁。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于7月14日10:00在莱州市殡仪馆举行。

  高景佐出生于1933年,山东省莱州市人,是全国较有影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之一。高景佐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青岛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62年拜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为师。高景佐演唱过《武松打虎》《鲁达除霸》《武松赶会》《快活林》等20多个优秀传统书目,还演唱了《哥俩相会》《革新能手徐呈龙》《雷锋探亲》《让座》《孟扎禄打虎》《炉旁战歌》《送钱包》《女皇迷》《长空激战》《侦察兵》等40多个歌颂新时代的快书新曲目。在2012年底,高景佐凭借演绎了一生的山东快书,获得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

  高景佐1975年出任青岛歌舞团书记;1981年调入青岛市曲艺团后,又任该团团长兼书记,直至1995年退休。曾任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委员,青岛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在他任职的30多年中,带领青岛市曲艺团迈入了“出人、出书、走正路”最为红火的历史阶段,还有当今走红于中国曲坛与央视荧屏的山东快书名家郭秋林、电视主持人赵保乐,还有中国铁路文工团的相声、小品演员单联丽和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的相声演员邢瑛瑛、刘立新等,无一不是经过高景佐悉心培养出来的。

  追思

  言传身教老少都服他


  国家一级编剧刘金堂是高景佐的老同事,忆及两人共事的岁月,他感慨,高景佐曾带领团队在上海演出,连续两个月天天满场;在天津连演四个场满堂;也曾为中央电视台连录20多个节目,天天按时播放……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以身作则的精神分不开。 “到外地演出装车、装台,高景佐永远在第一线,抬箱子爬高也少不了他。乘火车,卧铺票少,他总是让给老同志、女同志,自己坐硬座。住宿,好房间让给大家,自己经常睡后台,身教重于言教,所以老少都服他。 ”刘金堂回忆说,当时许多人都找路子进曲艺团,高景佐主张条件好的就留下,不符合条件的谁说也不行:“我当团长,就要按艺术规律办事,不当团长,我就专心打好‘两块鸳鸯板’。 ”得闻老同事去世的消息,刘金堂忍痛写下了一首送别小诗:“快书艺术研究深,手眼身法皆传神。撇家创业心操尽,内外口碑德艺馨。 ”

  “大家长”带领青岛曲艺创辉煌

  孙立生是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与高景佐有着30多年的交情,他说,高景佐对曲艺爱得深沉,他是青岛曲艺团的大家长,创造了青岛曲艺最辉煌的历史。

  据孙立生透露,高景佐任职期间,对曲艺团实行家长式管理,“他的家始终在莱州,自己一个人住在团里,他把曲艺团当成家,把团里的演员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或是晚生后辈。 ”孙立生透露,高景佐的管理方式也是有些大家长的作风,绝不允许女演员们涂脂抹粉,花枝招展,当时中央广播说唱团要把他的徒弟郭秋临 (著名小品演员郭冬临的哥哥)调走,他却坚决不放人,当初有人不理解,但是后来也慢慢了解了他为团里留下人才的良苦用心。

  孙立生认为,高景佐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剧团管理者,同时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 “1992年,当时山东省曲协召开理事会,我邀请了一位大学教授主讲曲艺与信息时代的嫁接与发展问题,不明就里的高景佐认为我是在 ‘出洋相’,大学教授并不是曲艺的内行人,怎么能给我们上课呢?所以他当时就不高兴了,可是等到讲座之后,他又特意跑过来对我提出表扬,说这个讲座真是让他开了眼,说我为山东曲艺做了一件大好事,似乎将他之前对我的嘲讽忘到了九霄云外。 ”

  “高大爷”爱护有才之人

  青岛相声艺术研究会主席朱琦直言高景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我认识高大爷的时候,他是曲艺团团长,而我还是个业余相声爱好者,他爱才,对有才的小青年特别爱护,所以我们也都叫他一声 ‘高大爷’。 ”朱琦说,1991年,自己成功入围全国青年业余相声大赛,但是他所在的工厂性质比较特殊,不让请假,所以就准备放弃这一参赛机会。 “高大爷知道后很生气,拿起电话来就给我们厂长打过去,还巧了,我们厂长十分敬重他,当即就拍板让我去参赛。 ”也正是因为这一通电话,朱琦成功参赛并获得了这一全国性赛事的一等奖。

  后来入职青岛市曲艺团,朱琦则见识到了“高大爷”的厉害,“他对我们年轻演员管得很严,我记得有一次大家去上海演出,那时候的上海对我们来说是大都市,都想趁着演出的机会出去逛逛,但是高大爷不让,因为要保证休息,要保证排练,他竟然拿了一把椅子坐在宿舍门口守着,看谁敢偷溜出去。后来,一直等到演出结束后,高大爷才组织大家一起去观光游览。 ”

  去年,高景佐曾来过青岛,朱琦回忆说,当时他就有点糊涂了,眼前的事记不住,总喜欢说起以前的事,但是只要拿起鸳鸯板,我们唱上两句他就能把词接上去,快书已经深入到他的血液中去,成为一种习惯。

  弥留之际脑里全是快书

  张起铭是高景佐在青岛收下的四位徒弟之一,在今年6月中旬,得知师父病情加重的消息后,他即刻从美国启程赶回国内,一直在师父身边陪伴照料。回忆起师父最后的弥留时光,张起铭告诉记者,师父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嘴里经常念叨的还是过去在青岛曲艺团当职的一些事情。张起铭透露,师父在最后的日子里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听人给他唱快书,“在师父的病榻前,老三段的 《武松打虎》《武松赶会》《鲁达除霸》说了不知道多少遍,他觉得你说得好,就会伸出个大拇指来,要是说得不好,还会点评两句。 ”

  张起铭回忆说,师父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退休后回到莱州老家,闲来无事就会主动‘请缨’,给高密市曲艺团团长栗瑞杰打电话要求跟着下乡去演出。 ”有一次,演出队来到了农村的养老院,演出结束后,高景佐主动询问院长,是不是还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没能看到他们的演出。在得知院里还有两位老人偏瘫好多年、卧床不起时,高景佐主动来到老人的身边表演,那是一个大夏天,房间里的味道并不好闻,可是高景佐全然不在意,趴在两位老人的耳边说:“我给你俩演上一段,尽尽孝心吧。 ”两位老人感动得直掉眼泪。

  快书艺术我们要传承好

  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现为天津曲协秘书长、全国快板书艺术委员会会长的张志宽,昨天在青岛与曲艺界同仁聚会时,听闻高景佐先生去世的消息后虎目含泪:“高大哥是咱山东曲艺的代表人物啊! ”张志宽表示,山东曲艺在全国有一席之地,包括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和相声等,还有很多曲艺作家、理论家等,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老前辈离开了我们,“其实人老了,都有这么一天,关键是我们不能丢弃曲艺这个事业。还要把曲艺传承好、发展好! ”

  张志宽说,他和高景佐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候天津和青岛两地的曲艺界经常交流演出。“当时他应该是青岛市曲艺团的书记,经常带队到天津演出,很受欢迎。他是高元钧先生的爱徒。尽管山东快书多是高派传人,但高元钧先生的徒弟们风格各异。像高景佐就是很文气,表演有深度有情感,很大气的一位演员,而且舞台形象好,唱得好,为人更好。没有架子,待人处事平易近人,在这些方面,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志宽表示,高景佐的去世,肯定是曲艺的一大损失,“不过我们在怀念他的同时,也要传承好他的快书艺术,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 本版撰稿 记者 周洁

   [编辑: 张珍珍]

半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