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昨上映 许鞍华导演谈心路历程

2017-07-02 13:1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香港导演许鞍华最新力作《明月几时有》7月1日起正式全面公映,参与本报抢票的20名幸运观众,在青岛奥威尔国际影城观看了影片。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献礼之作,《明月几时有》将1940年代的香港热血抗争史呈现银幕。对于从影近40年的许鞍华来说,这部电影让观众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许鞍华导演分享了拍摄《明月几时有》的心路历程,并以电影人的敏锐、细致的观察,体悟香港电影及香港电影人的变化。

  拍戏没套路转变很自然

  很多观众看到7月1日正式上映的《明月几时有》,感觉题材不那么许鞍华了,电影里有着充满血性的勇毅,这是许鞍华从未展现过的杀气腾腾。许鞍华对此回应,“我觉得你们年轻人的想法为什么那么套路呢?这个导演拍这种就不能拍那种,其实转变也很自然”,70岁的许鞍华认为自己每个时期都不一样,年轻时看黑泽明的《七武士》,她特别受感动,在这个年龄拍战争题材,她感觉自己血仍未冷。许鞍华坦言,这个题材不仅对于内地观众而言有点陌生,对香港的年轻人来说也并不熟悉,“他们只是恍惚听过,但一般人都不知道他们的事迹”。

  香港人心中的侠义精神

  和上部作品《黄金时代》相比,许鞍华认为,“《明月几时有》更平民些,只是它的故事更连贯,有拯救人这个线索,后来又有方兰母亲的牺牲,叙事就不一样了”,这是非常内敛克制的东方式叙事。许鞍华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每部电影都有她个人的风格,《明月几时有》叙事方式又很许鞍华,让人感动,也让人激动,电影里主旋律战争片的热血场面很少,正面表现战争残酷也只有寥寥几笔,铺垫却细碎而绵长。她说,“我不是为了一个叙事方式才拍一部电影,是为了这个故事和故事表达的情绪,再找一个叙事方式,就像《明月几时有》,它需要用这个方式来讲。”

  在《明月几时有》里,“大家都在为迎来一个黄金时代而付出努力。”这其实是一种根植在香港人内心的侠义精神,“对于香港人来讲,侠客与武打不是假的东西。香港人的守望相助是有这种精神存在骨子里的。”

  有爱情又有同袍之谊

  许鞍华的电影对感情的表达一贯很冷静、克制,战争烽火中的爱情总会让人忽略,《明月几时有》从情感处着笔,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却点到为止。许鞍华说,“这是一部让90%的人都会流泪的电影。”在接受采访时她表示,《明月几时有》中的情感,与一般情境下的爱情很不相同:“那个时代国难当头,希望对方至少能够活着,是爱人间最深切的怜惜。”

  电影中的三位主角彼此间的感情很微妙,有爱情又有同袍之谊,但乱世中的爱情,总能窥到人间悲欢与世事无常。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这里面的很多事情,你永远不会明白。”感情在战争中显得如此渺小,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深得个中滋味。其实,许鞍华这种体察人情冷暖的冷静、敏锐、细腻,从《天水围的日与夜》到《桃姐》等电影中一直延续,她总是不断探索文艺电影的疆界,以深厚的人文关怀表现无奈中显出的韧性。

  常在电影中关照历史

  许鞍华多年来成功游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带着耿直的微笑面对华语电影市场的变化。曾给许鞍华当过副导演的关锦鹏说:“许鞍华拍戏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有某种执着。她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电影中渗进很多历史的关照,这份历史关照就成为许鞍华电影很独到的地方。”

  她很多时候都是一边筹备电影,一边再寻找它更多的可能性。“我不是全能的作者,不懂如何写剧本,有时候编剧写完我会批评,拿着剧本再和演员讨论,问他们怎样看。”也因此,许鞍华在电影的构思方面比较灵活,有时候剧本写完她还会再改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许鞍华说,她认为自己对于风格的追求还不是很稳定,希望还有机会进步。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