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全国书博会首发 冯骥才:每本书都来自情怀

2017-06-02 06:4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全媒体特派记者 黄靖斐

  6月1日,由青岛出版集团主办的“冯骥才的艺术田园——《意大利读画记》《冯骥才艺术谈》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在廊坊第二十七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举行。作家冯骥才亲临活动现场,并接受半岛记者的专访。他在现场谈起了新书的创作经历,也分享了自己对文学艺术创作以及民间文化保护的许多看法。

  身份转变:

  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遗产


  上世纪90年代,是冯骥才文学创作的高峰,但他后来慢慢放下了笔,从2000年至今,他一直致力于民间文化的抢救,这一转身,作家、书画家冯骥才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冯骥才透露:“那时候的转身,对我个人而言,并不是牺牲,而是一个选择。作为文化人,我对于城市文化比一般人敏感。”

  谈及民间文化保护的问题,冯骥才认为,“我们的民间文化濒危,大量的民间音乐、歌舞、戏剧、民间文学等,在大量地消失。我们这代人应该站出来捍卫前辈创造的文化”。十几年来,他一直忙碌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你在弱势的地方做,别人是看不到的,网络上也看不到,但是对于民族是重要的。我要拿出大量的精力,帮助接触到的文化遗产做档案,做前记录。还要下去做调查,组织各种各样的行动,还要思考”。

  如何在保护和开发的同时保持其独特性,这是冯骥才目前正在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明,他呼吁对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要通过全社会的自觉和努力,通过全民的参与和公益之心,使文化走进人们的心中,内化为每个人深厚的情怀,“目前,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实际上全部都整理完了,现在国务院定的是四级名录,县一级、市一级、省一级、国家一级,国家一级评的名录是1372项,省一级的是1.3万项。2011年,我在《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华大地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里有底数了”。但冯骥才认为,这并不等于这项工作就结束了,“从保护的角度讲,评定结束,保护工作应该刚刚开始”。 

  传统村落:

  开发过度无法安放乡愁


  今年75岁的冯骥才,除了是全国非遗评定专家委员会主任,还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传统村落评定的专家委员会主任,“前两年,我还到各个农村跑,写了很多文章,还能召集各式各样传统村落保护的会”。

  传统村落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价值观,而冯骥才被称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他也谈到传统村落评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一个是空巢化,一个是过分旅游化”,很多村落里的人渴望城市生活,同时城镇化也是大势所趋,所以很多村落空巢了。好的村子又都第一时间想脱贫,而脱贫最快、来钱最快的就是旅游开发。这样一来,村落就消失得更快。这样的故乡,该怎么安放我们的乡愁?”他还在专家委员会上提出,要对已经评定的传统村落实行红黄牌制度,如果复审时和申报的情况不一样,就亮黄牌,一旦不能再改回来,就予以除名,他的态度很坚决,“要保持中国文化的严肃性以及对祖先遗产的敬畏之心”。

  创作缘起:

  中国文化视角看文艺复兴


  谈到《意大利读画记》《冯骥才艺术谈》这两本书的创作缘起,冯骥才说,75岁的他,“跑起来困难了,对今后的工作又有了另外的想法”,他悄悄地“捡回了”老本行——文学艺术创作,于是就有了这两本新书。

  2016年下半年,冯骥才走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殿堂,并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下了他在那些不朽名作前的所思所想,作品集结成册,便是《意大利读画记》。

  冯骥才介绍,创作《意大利读画记》的初衷之一,是通过中国文化的视角看待意大利文艺复兴,并借此传达尊重文化的精神。他谈到一个创作的细节,“我去意大利的一个朋友家,他的房子很美,有很多艺术品,但地上却有个坑”。朋友告诉他,这是二战时炮弹爆炸的痕迹,他一直保留着,“他说,那是历史,不能忘掉、抹去它”。

  这件事对冯骥才触动很大,他说,经历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财富,“摸一摸自己的心,是不是真的爱我们经历过、创造出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很多时候,在很多人心里并没有真正属于它的位置”。冯骥才动情地说,自己是一个文化人,“应该有一份担当,让属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走进大众的内心”。

  文学与画:

  借助笔墨表达社会理想


  《冯骥才艺术谈》则收录了冯先生对于绘画、雕塑、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思辨文章,堪称艺术家的心史、文学家的心迹。“我写每一本书,实际上都是来自一种情怀”。

  很多作家都说“文学即人学”,好的作品必然会反映人性,冯骥才认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独特、个性的人物,来深刻记录和认识这个时代,文学需要深刻书写人性,“在人性之美表现得甚为微弱的时候,仍能感觉到它并认可它的珍贵”。

  作为画家的冯骥才,以一种“不一样的绘画”在画坛独树一帜。在《冯骥才艺术谈》中,冯骥才对文人画有诸多的描述,对他而言,“绘画是文学的梦”,因为他是站在文学的立场来看待绘画的。冯骥才青年时代研习宋代山水,后来由于执笔写作,渐而形成文人气质与情怀,并转向现代文人画的探求,“绘画作品也代表着我对社会的一些理想表达,有自己心灵的东西,我经常借助于笔墨,把这些表达放在绘画里”。    (本报廊坊6月1日电)

   [编辑: 焦琳]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冯骥才 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