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多部著作推出新版 补充成长中的心得(图)

2017-05-08 08:4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于丹〈论语〉心得》近日经过全面修订推出新版,于丹特意撰写自序,“补充十多年成长中的心得”,追溯自己与《论语》的缘起。近日,于丹接受记者采访,分享了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的心得,踏上《百家讲坛》时她恰好40岁,“从初心到今天,匆匆十多年流光”。而对于曾经加诸于身的荣光与质疑,她也有万千感慨:“中年人身上每天其实都是风起云涌的。”此前,于丹的代表作《于丹〈论语〉感悟》《于丹〈庄子〉心得》也推出了十年纪念新版。

  先贤智慧:

  照亮当下人的迷惑


  2006年岁末,随着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的热播,《于丹〈论语〉心得》出版。回忆踏上《百家讲坛》的契机,于丹透露,最初只是和制片人聊节目的策划,一开始她坚决反对自己来主讲《论语》,因为她对后来的质疑声是有预见的,“制片人万卫说,我们找人挺困难的,你先来试讲一次,看看用大众传播的策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论语》,观众能否接受?”爽快的于丹一口答应,直接穿着上课的衣服就去了。到演播室时,工作人员发现于丹西装里穿的背心反光,她就到洗手间把背心反过来穿。

  第一讲是《天地人之道》,制片人对于丹提的唯一要求,就是讲的内容要让13岁的孩子听得懂,“不是在大学的课堂上,也不是在研讨会上,只是讲出自己读《论语》的心得”。于丹说:“我硕士学哲学,博士读的大众传播,我试图用博士学到的大众传播,跟大众讲故事的方式,来激活硕士时候读的古典哲学。”她并不想把现代人拉回古典,而是想请古圣先贤穿过时光隧道,来到今天,让他们的智慧照亮当下人的迷惑。

  面对质疑:

  对世界的了解是盲人摸象


  从第一次开讲到几部代表作重新修订,匆匆十多年流光,“对于中年人来讲,时光的每一步都仿佛跨越万水千山”。于丹说,中年是不敢任性的时光,孩子是任性天真的,因为不谙事世,老人也可以天真,因为他们已经洞悉了事世。孩子看山就是山,看水还是水,往往中年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十多年里,除了荣光,质疑声也如影随形,于丹感慨说,中年人身上每天其实都是风起云涌的,她用自己的方式来与各种质疑和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就是更新,要从喧嚣浮躁中安定下来,才能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人心不定,能有自己的所得吗?”于丹并没有与各方辩解,也没有因此怀疑社会、人性,“我唯一越来越怀疑的是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一个人在开始解释一件事情的时候,少年意气总是觉得胸有成竹。成长其实是让人越来越知道,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不过是盲人摸象,每个人可以触及到的都只不过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如果肯平心静气地听听别人的描述,所有的印象组合在一起,才会接近真相”。

  经典重版:

  愿意保留最初的青涩


  《于丹<论语>感悟》《于丹<庄子>心得》延续了《于丹<论语>心得》的独特风格,从多个方面阐释了《论语》的朴素与温暖,《庄子》的恣肆之意,以及自始至终充满的智慧。在接受采访时,于丹道出了她对两部国学经典的敬意:“千百年来,《论语》和《庄子》互为表里,是每一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积淀。《论语》教我们拿得起;《庄子》又教我们放得下。《论语》是让我们入世,成为一个角色;《庄子》让我们出世,超越而成为自己”。

  在全新修订版《于丹〈论语〉心得》自序中,于丹说:“十年间我从‘不惑’而触及‘知天命’的边缘,浮沉于风云际会大时代,大惑方炽,天命正远,才明白《论语》中我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唯有以敬畏谦卑的姿态,悟出一份带着体温的心得。”

  对于经典重版,于丹坦率地说自己并没有做太大的修订,“尽管当年有些东西是青涩的,我依然愿意保留它的模样。从心出发,在觉悟的路上永远都不晚,毕竟时光是一直向前走的,但是经典一直都缄默、微笑,留在我们的背后”。

  阅读先贤:

  带着“以文化人”的托付


  阅读先贤经典,对于于丹来说,身上带着“以文化人”的托付,“对中国文化有一份赤诚的相信,用自己现在还热的血液把它激活,那些带着体温的文化,才是今天取舍抉择的标准”。所谓文化,前辈们留给我们的是他们眼神里的热度以及用生命接续的那种担当,“他们一生坚守的信仰,文而化之的生命,在我们的血脉当中到底有多么重要”。

  于丹说,读书是让一个人的灵魂能够走向万水千山的那条路,也是从万水千山回到灵魂的那条路,“阅读绝不仅仅是读书,而是读世界、读人心,读到通透处,一个人就放下了。放不过别人,是不慈悲。放不下自己,是不智慧”。读了世道人心是用来滋养自己的,滋养自己内心的尊严、自由、智慧、谦卑,这一切都会让我们面对世界有更好的态度。

  过去,信息匮乏,而现在大众则会在信息过剩中迷惑。于丹认为,不管阅读方式和读者结构怎么变,《论语》《庄子》《孟子》没有变,中国的诗词没有变,“从先秦走过唐宋元明清,经典就是经典,如果你愿意回去的话,经典随时会成全你”。

   [编辑: 焦琳]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于丹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