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铁道》中文版首发 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7-03-29 09:00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从翻译到审稿,到装帧设计,再到印刷,为了回应广大中国书迷的期待,经过数月的紧张推进,由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创作、在全球掀起“铁道”阅读狂潮的小说《地下铁道》中文版,3月28日起正式在网上书店、全国各大连锁书店、独立书店同步开售。

  一段看似惊心动魄又励志的历险

  《地下铁道》的故事记录了十五六岁的勇气少女——女奴科拉通过一条实实在在的地下铁道,从佐治亚州种植园逃跑,大胆无畏追寻自由的旅程。第一章从科拉的外婆阿贾里讲起。阿贾里几经变卖最后在佐治亚州种植园终老,她的女儿梅布尔扔下女儿科拉独自逃走,无依无靠的科拉将自己看作被囚禁的群体里永久的流浪者。被其他奴隶蹂躏,遭到残酷的种植园主的虐待和性要求,不堪忍受的科拉最终毅然和一个男奴西泽一起,踏上与母亲一样的逃亡之路。

  在通向自由的旅途中 ,科拉辗转多地,从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到田纳西州再到印第安纳州,在有敬业精神的“铁路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少女科拉经历了一站又一站的逃亡旅途。故事进行到三分之一,冷峻执着的猎奴人还是到来了,他们将科拉带走,而帮助她的人下场异常悲惨。他们一路向田纳西州行进,在那里,科拉遇到了自己的爱人,但故事并未走向完满,科拉的命运终究会如何?只有看过小说才会知晓真相。

  科拉的旅程险象环生,一站又一站的逃亡带来的是惊心动魄,但她是用生命在追寻着你我都看不见的东西——“自由”。“每一块新大陆的开掘或许必然踩着血肉前行,每一次历史齿轮的转动或许都需要用牺牲者献祭,但作为人类中一个小小的个体,我们与科拉一样,有着在亿万年进化中保留下来的最原始的勇气。”

  一部不能错过的屠榜神作

  在2016年年底摘获美国国家图书大奖之前,科尔森·怀特黑德的这部小说仅用四天销量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两周便升至《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并持续占据数周 。早在2000年 ,怀特黑德就开始书写这个故事,经历了16年,故事终于成形了,一个少女借助一条地下铁道,像格列佛周游列国一样在美国各个州之间历险,见识到种种不公与荒诞。

  美国历史上,“地下铁道”本来是一种比喻,是指美国内战前民权活动家们为帮助南方种植园中的非裔奴隶逃往北方自由州和加拿大而设立的秘密路线网络和避难所,延伸至美国的14个州以及加拿大。“当我允许自己将‘地下铁道’写成真实的铁路,我顿时感到自己可以自由地(将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前后挪移。”怀特黑德说,“(发生在黑人身上的)梅毒‘坏血’实验其实是之后很多年才发生的事情,但为何不将它往前提一些呢?为何不让一些优生和绝育运动——这些看似善意的政府项目——发生得更早,这样它们的真实意图就能得到更好的暴露。将‘地下铁道’这个隐喻进行艺术加工,使得我拥有了这样的创作空间。”于是,借助这条不存在的铁路,怀特黑德创造出了一段另类美国史。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在分享自己阅读此小说的感受时说:“我熬夜读这本书,心快跳到嗓子眼,几乎不敢翻下一页……读它吧,给你熟悉的人也买一本,因为当你读完让人心跳停止的最后一页,你一定想要与他人分享……我不得不停下来,细细体味我读到的东西,让愤怒和眼泪得到疏泄,而后再回到故事当中去。这才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所能实现的。它只是创造出空间,让那些思想和感受自由发生。”

  《地下铁道》译者为《中华读书报》记者、书评人康慨,封面设计师为中国台湾著名装帧设计王志弘,也就是经典畅销书《斯通纳》的封面设计师。《地下铁道》中文版还未正式上架,豆瓣想读人数已超3000人。有幸运读者先睹为快,评价道:“一个少女的个体成长融入时代巨变。一个新的视角审视美国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家。”“这不是一条从种植园一口气通往自由的地下逃亡之路。这是一部关于逃亡的小说,讲述的是黑奴对白人奴隶主的逃亡,对自己依然跪着的同胞的逃亡,对自身奴性与惰性的逃亡。”

  据悉,4月中旬至5月初,出版方世纪文景还将在北京、上海两地共举办三场独具特色的新书首发式。

  城市信报记者 吴鲲

   [编辑: 焦琳]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地下铁道 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