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定档 看故宫工匠修国宝

2016-11-10 09:34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11月8日下午,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新闻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召开,影片导演萧寒、B站董事长陈睿、猫眼文化运营副总裁康利、音乐人姚谦、作家绿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及文保科部修复师王有亮、屈峰等嘉宾出席此次活动。发布会现场电影发布了6张“国之匠心”海报,并宣布将定档12月16日上映。

  单院长谈“故宫”哽咽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版于2016年1月在央视首播,该片真实记录了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展现这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与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展示了故宫文物的原始面貌和文物修复的高超技术,记录“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播出之后,在B站获得了极高的人气,点击量近200万,超过6万条弹幕,豆瓣评分高达9.4分,超过同为爆款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和热播剧《琅琊榜》,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版的成功,是故宫博物院所蕴藏的“工匠精神”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并引发了共鸣与思考 。匠人之所以称之为“匠”,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某种娴熟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通过时间的累积“熟能生巧”,蕴藏在技能背后的,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这种“工匠精神”其实是故宫精神的一部分,是一代代“故宫人”积累和传承下来的,讲到故宫往事时,单院长一度哽咽。

  萧寒导演表示,此次电影版的发布,一方面是为了回应粉丝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能让纪录片作为一个真正的电影类型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希望大家能够再度关注渐渐被忽视的工匠精神。对于博物馆来说,在这些技术层面的“手艺”之上的,实际上是对文物,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敬畏”。导演还在现场提及,电影在表达手法上与剧集版的不同是,电影中消去了旁白音,用镜头语言表达修复师们的故事。

  与张艺谋《长城》同档

  现场揭幕的6张“国之匠心”海报分别以6件国宝级珍贵文物为背景,分别是明代“锡红水仙花纹图盘”、明代“边景昭竹鹤图轴”、清代“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清晚期“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明代“自在观音像”、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缩小的修复师身影镶嵌在文物残损处,寓意“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 ,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和修身哲学。经过设计师的巧思构图,修复师的身影巧妙地安置在画面中的文物上,若隐若现,画面形神兼备。

  海报发布之后,萧寒导演宣布电影定档12月16日,与《长城》同档。对此他表示这并不是值得担心的事 ,“该属于我们的就应该会来的,该有的认同的观众他们也会来的。”同时也不会因票房特别好,或者特别差就不拍纪录片,会坚持做喜欢做的事。

  工匠精神打动电影人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与剧集版最大的不同是:全新的创作者因为对电影价值观的认同而加入,廖庆松担任剪辑指导,姚谦是音乐指导并为电影主题曲做词,歌手陈粒作曲并演唱主题曲,盲人钢琴师黄裕翔任钢琴演奏,严明任图片摄影。此外,还有很多热爱这部电影的创作者都为这部电影助力,使这部纪录片能够以全新的气质走上大银幕。

  “一生择一事”的工匠精神在嘉宾交流中得到深入讨论,姚谦表示,“因与文物修复师的工匠精神产生共鸣,所以欣然同意参与电影主题曲创作”,他透露因为看剧集版的时候太入迷,结果煮面煮糊了两次。萧寒导演表示“一生择一事让自己懂得了践行的意义,在未来执导的作品中将会吸收更多年轻元素,在纪录片导演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电影由杭州潜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及故宫博物院出品,猫眼、B站 、微鲸、广州弘图光合联合出品,作家绿妖参与撰稿、摄影师严明参与摄影、著名音乐人姚谦、歌手陈粒、音乐家黄裕翔参与电影音乐制作。

  城市信报记者吴鲲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焦琳]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故宫 修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