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英模剧为何这么燃?《功勋》高口碑收官 专访总导演郑晓龙揭秘破题之道

2021-10-23 16:1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857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悦 实习生 周润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题、组织创作的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功勋》已于日前在北京卫视等四台三网收官。该剧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用单元剧的形式,将功勋人物的人生华彩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起来,诠释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催泪、高燃、致敬、真实质感……自开播以来引发观众爆浆式称赞,这部9分+国剧,缘何每集都让人泪崩破防?近日总导演郑晓龙接受了半岛全媒体记者的采访,畅聊英模剧的破题之道。

八个单元的统一与不同

第一批“共和国勋章”颁发之后不到一个月,电视剧《功勋》的筹备工作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即便是业内公认的大拿级导演,郑晓龙导演坦言,起初心里也是有些打鼓。不过,他还是把一摞功勋人物的材料抱回了家,“只有做足了功课,我才知道能不能拍,怎么拍才好看。这一看,我就扎进去了。原来,这些人的事迹如此吸引人,他们不仅有伟大的事迹,还有着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越看越入迷,我真真切切被这些人的故事感动了。”

担任起《功勋》的总导演,郑晓龙首先就是确定剧中八个单元对应的导演,“八个单元八位导演,我们考虑到这些导演的擅长但不一定那么准确,他们的风格各有差异,但在展现功勋人物时,又要有一定的统一。”再由导演们出马,各自寻找与自身相匹配的编剧。他透露,“在演员的选择上格外慎重,国家广电总局当时给了四条标准:德艺双馨、形神兼备、演技高超、功勋本人同意。各组的编剧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功勋们的年纪都挺大了,几乎都在90岁以上,他们的精力不足以应对长时间的采访,而且通常很少谈到自己的事迹,他们都希望主创不要光写他们,而要把集体写进去。导演和编剧为了获得一手资料,下了好一番功夫。”

《功勋》是集体创作,他认为片头是展现“统一”的最佳选择,片尾可以交给每位导演自由发挥。而《功勋》的片头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赢得一片叫好!团队运用特效技术完成了功勋人物的“换脸”,演员从《功勋》里缓缓走来,逐渐变成了几位功勋英雄的现实中的面容。这一巧妙的设计,拉近了电视剧与真实人物的关系。增加片头庄重感的同时也使观众通过换脸的过程,了解电视剧表现的基本概念——功勋。而“统一”的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拍摄中采用统一的现实主义风格,在置景、人物、服化道上都精准地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特点。“我们也给每一位导演个人的创作空间”,虽然片头是相同的,但在讲述功勋人物故事时可以采用闪回、倒叙、平铺直叙的手法,片尾也交给导演自己发挥,体现每位导演各自的风格。八位主人公来自不同行业领域,性格也不尽相同,不同导演的拍摄风格各异,多元丰富,将带给观众多样的情感冲击。

“我们整个主创团队自始至终都是以一定要让观众喜欢,观众爱看,观众满意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绝不会为了赶工时牺牲作品质量。”郑晓龙向记者说道。

为何只选择功勋的高光时刻

从创作伊始,郑晓龙便思考着“英模剧”该如何出新,符号化的功勋形象如何转化成好看动人的故事。“这部剧一定要说清楚的是,他们为什么是功勋。首批‘共和国勋章’颁给了这八个人,那么我们这部剧就必须给观众讲清楚,他们的勋章是怎么来的。”在有限的集数内故事自然有所取舍,再考虑到电视台的排播等因素,最终确定每个单元六集,“我们确定只拍这些人物的高光时刻,而不是拍成人物传记,不是拍他的一生,所以首先要决定选取他们人生中的哪一部分。由高光时刻解释了他们作为功勋的理由,进一步揭示了党和国家所要人民追求的、鼓励的榜样。通过每一位榜样表现出正确的价值观,也展现出功勋人物并不是一定要研究出核弹或是氢弹,踏踏实实做一个为党和国家服务的人也一样可以成功勋。”

他给记者举了例子,“《能文能武李延年》最初是从解放战争开始写的,讲述李延年如何成长为一个勇敢的解放军战士,然后又写他参与湘西剿匪,最后才是抗美援朝。但是,李延年最大的高光时刻其实就是在朝鲜战场的346.6高地上。正是那一仗,让他成为了活着的国家一级战斗英雄。所以我认为,时长有限,前期的情节可以全部砍掉,单把抗美援朝的故事讲透了就好。不光是这样,我们还得给观众说明白,李延年有什么与众不同。他是指导员,是政工干部,但能文能武,他不是过往战争剧里那些总给战士提枪换鞋的政工干部,而是能在各个方面增强部队战斗力的指导员。比如我们设计了一句台词:信任也是战斗力。”

再比如说申纪兰,“大家都知道她当了13届全国人大代表。可她更重要的贡献是,当时的情况男人都去当民兵、上前线,她带着妇女们下地种粮、纺纱织布,当时社会重男轻女,妇女的劳动工分只有男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申纪兰提出来应该男女同工同酬,后来这个精神还体现在了《宪法》里,这个过程就有故事了。”

现实主义创作不搞伪激情

“《功勋》的整体风格是现实主义,追求还原,这包括生活的真实、逻辑的合理以及对常识的认真对待。”不搞伪激情,不通过喊口号感动人,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的塑造去感动每一位观众。其实每一位功勋人物都是平凡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潜心钻研在各自领域做出成绩,进而成为了功勋,这体现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不平凡中也有着平凡,这份平凡是他们坚守初心,为人民和国家做贡献的功勋精神。

为什么英模人物的真实经历很感人,但有些文艺作品表现出来却让观众难以产生共情?郑晓龙认为,关键在于细节。细节真实可以带来情节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人物是真实的,故事也是真实的,但细节不真实,观众不会相信。“真正投入情感,贴合人们生活的人物才能更好地让观众接受,电视剧是文艺作品,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拍摄《功勋》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了解每一位功勋人物的事迹,这不单是一种知识、常识的普及。”郑晓龙如是说。

《功勋》每个单元的拍摄,剧组都把“真实”与细节放在了首位。在拍《能文能武李延年》时毛卫宁导演团队从无到有历时一个月在吉林延吉完全复制了战斗中的346.6高地;在拍《无名英雄于敏》时沈严导演及主创们认真研读纪录片等资料、拜访于敏先生的家人、采访他的同事和学生,一点点构筑起剧本里那个生动的“于敏”形象;在拍《默默无闻张富清》时康洪雷导演带领剧组细致入微地将张富清夫妇居住的职工宿舍1:1完整复刻,连一个针头线脑都不曾放过;《黄旭华的深潜》单元杨阳导演团队翻阅大量史料,咨询多位专家,小到一张图纸的绘画,一个专线电话的摆放,大到研究所工作场景的搭建,暴风雨场面的布置,均精心还原,细致呈现出在那个暴雨连连,物质匮乏的荒岛里,这些科研勇士们的生活场景;《申纪兰的提案》单元导演林楠在翻阅了上百万字的关于申纪兰及其家乡的资料后,又带领主创团队到山西省平顺县多地走访考察,每天跑七八百公里的山路,想要寻找与申纪兰当年生活场景相似的村庄;《孙家栋的天路》杨文军导演及团队从海量的历史资料中淘金,不论是服装的帽徽、扣子设计,还是图纸上每根管线和螺丝的位置,剧组都追根溯源、力求分毫不差。

作为《屠呦呦的礼物》单元的导演,郑晓龙团队查阅数以千计的中医古籍和原始中药记载资料,跨越上千公里,辗转北京、海南省陵水县、浙江省宁波市等地,一遍遍地重新搭建场景,改造危楼,力图以1:1的比例,全景式复原屠呦呦当年的工作场景。《袁隆平的梦》单元闫建钢导演及主创沿着袁隆平先生的的人生足迹,一个个场景被搭建起来,短短6集里就有210多个场景,即使绝大部分场景只有一场戏,剧组也力求每一个场景做到极致。

《功勋》整个团队的匠心呈现出高水准的文艺作品也由此赢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每个单元每个细节每个瞬间都能打动人心,让观众热泪盈眶,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