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书香》热播 山东籍编剧张继、导演杨真接受采访:聚焦文化扶贫 有创新也有情怀

2020-05-23 22:2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8509) 扫描到手机

大众报业·半岛记者  王悦

“很喜欢这样的电视剧,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就喜欢这种接地气儿的电视剧,跟爸妈一起看!”……《遍地书香》自5月8日在北京卫视开播以来,凭借其接地气的故事背景及新颖的文化扶贫题材,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从不同角度掀起多轮观剧小高潮,观众观剧热情不断高涨。由该剧的编剧张继、导演杨真都是咱山东人,两人携手为家乡创作的心愿终于照进了现实。

      

张继作为国内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的佼佼者,早在《遍地书香》之前,就担任过《乡村爱情》《男妇女主任》《女人进城》《石榴花开》等多部热播剧的编剧,并曾多次获得“飞天奖”和“五个一”精品工程奖,被誉为“中国最会讲故事的青年作家”。十几年来,张继一直怀着为家乡沂蒙打造一部电视剧的心愿。从认识临沂籍导演杨真的那天起,两个人就“念叨有机会一起捣鼓个事”,而这个“为沂蒙联合制作一部反映沂蒙风情的电视剧”的机会,杨真“念叨了整整20年,才姗姗而来”。

“当前国内描述第一书记的电影电视剧非常多,这类题材深受市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为他们扎根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编剧张继表示,“但这一类题材的同一性也非常严重,不仅仅是影视剧内容,即使在现实工作中,第一书记的工作方法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雷同性,基本上就是到村以后帮助人民群众修路架桥、通电通自来水、修建各种基础设施。虽然人民群众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欢迎,让人民群众得到了鲜明可见的益处,但是不能治本,不能催发人民群众的内动力。”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编剧张继

在这样的环境下,张继怀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坚强使命,与曾获电影华表奖的导演杨真一拍即合。两个人多次深入沂蒙山区的偏远村庄、调查采访,将影视的目光转向文化扶贫、转向人民群众的内动力,将故事重心落脚在观众关注较少的“文化扶贫”上,最终创新性地创作出了电视剧《遍地书香》。

《遍地书香》以深入生活的笔触,通过刘世成、李文秀、张有才、李化边等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小人物的生活、工作和追求,把广大观众带入到一个意想不到、朴实无华而又繁花似锦、芳香扑鼻的的文化世界里。在编剧张继眼中,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是“既平凡又伟大”的,“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有追求有梦想、活在群众中间的人。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闪耀着生活和智慧的光芒。”

      

导演杨真

无论是《日照好人》还是《海鸥老人》,《铁血将军》还是《少年闵子骞》,有情节、有情怀、情感细腻,一直是导演杨真独特的个人标签。从剧情片到轻喜剧,从城市题材到农村题材,杨真为观众奉献了多部口碑佳作,更是凭借电影《日照好人》,斩获了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而此次拍摄乡村轻喜剧《遍地书香》,杨真再一次延续了自己励志、温暖、感动的风格,将目光放在文化扶贫,在创新中加入深深的情怀。他介绍说,这次拍摄《遍地书香》,特意选用了调子明快的摄影,“乡村美重在自然,这种美是带泥土芳香味道的美,不奢华,不洋气,就是自自然然的美,得与周围环境、家境、语境搭。所以镜头流畅、规矩地叙事、美术和服化往美丽上靠,节奏快而不急,即可。”

      

在细腻朴实的镜头里,杨真将《遍地书香》定位成一部轻喜剧,他要求演员的表现真的像那句流行的喜剧包袱:“搞笑我们是认真的”。杨真补充道:“我们拒绝庸俗,低俗,表演要干净,有一股向上的精神头,有意思也要有意义。人物塑造要比生活稍加夸张,这种度应恰如其分,这种分寸必须是统一的,还必须统一到一个频幅。”杨真喜欢创新,但也希望能兼顾情节与情怀,“我们制造一个虚假和谐情境,让演员在这个虚拟而快乐美好的情境里尽情地生活着,让人看起来不假,也不做作,一切还都显得那么的生活,这是我想达到的一种新喜剧境界,想创造一种新的农村喜剧的表达样式。”

       

除了题材和内容的创新性,号召全民读书、全民阅读,深刻展现读书的重要性,也是创作《遍地书香》的一个重要初衷。编剧张继表示,“我们想号召广大观众‘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让读书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恒久不变的良好习惯。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这种神圣使命和崇高职责,是真正的力量源泉,也是扎实创作这部电视剧的根本动力。”而导演杨真则直言,“一般的扶贫剧都是讲物质扶贫,我们的题材是文化扶贫,我们是倡导大家读好书,好读书。文化扶贫是真正意义的扶志、扶智。是形而上的,是治根又治本,知识是防止返贫最有效疫苗。希望大家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希望所有村庄溢满书香,这是多么浪漫和多么温暖的希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