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法之名》热播 编剧赵冬苓谈创作背后的故事

2019-04-25 18:01 半岛网阅读 (34271)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刘礼智

由赵冬苓编剧,沈严、刘海波共同执导,李幼斌、李小冉、张丰毅、石天琦领衔主演的大型法治题材电视剧《因法之名》正在北京卫视热播。入行三十年来笔耕不辍,凭借《激情辩护》《上学路上》《中国地》《红高粱》等作品多次荣获华表奖、飞天奖、金鸡奖、白玉兰奖的著名编剧赵冬苓为观众带来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近日,赵冬苓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述了创作《因法之名》背后的故事。

不能总在舒适圈里混

“因法之名,顾名思义,就是以法律的名义。”与赵冬苓的访谈始于对剧名的探讨,说起来还要追溯到她最爱的那部北爱尔兰电影《因父之名》,也正是这部同是平反冤案题材的电影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启发。有人曾说法治题材是一个沙漠禁区,但她就是愿意“啃”这块硬骨头,“我不愿在写作舒适圈里混日子,那样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她毫不掩饰自己知难而进的决心,“大众题材可能更容易通过审核但难过我自己心里的那一关,相比于温水煮蛙,我更愿意不断挑战自我去探索更有意义的题材。”最初制片方向赵冬苓提供了几个选题方向,其中“平反冤假错案”令她一见倾心:“刚接触这个题材时我就知道难写,但还是希望搏一搏,尽自己一份之力来记录中国法治的进步。”

到司法机关学习了解

虽然是一名资深编剧,然而《因法之名》却成了她编剧生涯中的“难产儿”,光故事大纲就反复雕琢十四遍,写到第六稿时就感到举步维艰。“写到一度怀疑自我,甚至感到绝望,真的走不下去了。当时连闭眼都是故事情节的反复设想与再否定,逢人我便会不由自主地去跟人家讲情节构思,询问他们对于大纲的意见。”但最终大家对于故事的肯定,也给予她极大的鼓励。

为了更好地把握剧中的法律细节,赵冬苓便深入到司法机关学习了解内部设置和工作流程。“细节决定成败,检察院会对我的写作工作进行层层把关和指导。”在最高检的那段日子对她来说历历在目,“当时得到的更改意见有一页半纸之多,我全部熟记于心。”平日里,她也会经常潜精研思法律条文和书籍,《因法之名》中所有罪行与处理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条款,“我们国家的法律在不断完善,我的剧本必须适时而变。”

走街串巷找写作灵感

如今在市场利益驱逐下,编剧行业呈现良莠不齐的发展趋势,有人说这一行早已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那时,有单位有归属不用考虑太多。这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心态放松,可以从容创作。现在,许多新编剧被抨击‘迎合市场’,我从心态上是很理解的。毕竟,赚钱谋生才是第一位。”

艺术源于生活,想要创作真正的艺术品只有广泛体验生活,感受人生百态加之足够的洞察力和野心才能实现,她坦言:“人情练达即文章,写作前我都会深入生活,走街串巷来获得写作灵感。”对于赵冬苓来说,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一支队伍。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她一人能顶上一个制作公司的生产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恨不能掰开来用,六分之五的时间都被用来高质量创作,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她就是“极端完美主义者”,绝不会因为利益驱使而仓促交差,对此她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写作要对得起良心,对我来说这是一件甘之如饴的事情。如果有人无故否定我的剧本,那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我也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