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严肃文学成改编新宠,文学加影视为何频出爆款?
半岛全媒体记者 仲维莉
随着青岛大剧院《我不是潘金莲》落幕,刘震云三部曲在青岛已经展演完成。每一场都有名角坐镇并且座无虚席,近几年,由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而成的话剧类,影视类作品明显增多,口碑也普遍不错。比如根据梁晓声同名茅奖作品改编的《人世间》还有人气爆高的《繁花》等;改编自徐则臣茅奖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北上》也正在制作中……越来越多的严肃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成改编“宠儿”
近年来,文学作品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宠儿”。影视剧制片人和投资人热衷于将文字故事搬上荧屏和银幕,获得市场与口碑双重认可。其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影视创作重要的“选题库”。从上世纪80年代的《芙蓉镇》《钟鼓楼》《平凡的世界》,到上世纪90年代的《长恨歌》《尘埃落定》《白鹿原》,再到《暗算》《推拿》等,每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有影视转化的成功案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人世间》改编成电视剧后大获成功,让观众更加期待文学名著搬上荧屏。
“文学停止的地方,话剧出现了。”曾获茅盾文学奖的知名作家、编剧刘震云说。这次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一日三秋》改编成话剧后登陆青岛大剧院,人气居高不下。大剧院总经理在采访时告诉我们,刘震云作品三部曲《一日三秋》《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是2024年青岛大剧院抓马戏剧节的主演演出剧目内容,也是三部演出首度在青岛大剧院连续上演,受到了岛城观众的热烈欢迎。三部剧的平均上座率达到了70%,可以说是十分卖座的演出了。演出效果也十分不错,尤其是《一日三秋》和《我不是潘金莲》第一场演出的现场,因为原作者刘震云老师的到来,让现场的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话剧《一句顶一万句》,以古希腊戏剧的歌队完成了对原著部分内容的流畅表达,创新的形式曾一度引发热议。在刘震云看来,这是一次颇具新意的尝试。他将舞台剧的改编视作一次大刀阔斧的再创作,并非是将文学作品换一种形式二次呈现,而是在转换的过程中赋予其更多新的内容刘震云表示,“话剧中的很多元素都是小说无法提供的”。
文字与戏剧是重要的精神归处
刘震云认为文字给予戏剧的恰是一种“结构性”的支持。“故事的结构、人物的结构是非常有力量的,这种力量不是浮于表面,而关乎人物的思考。”他认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为导演提供思想的支点,从而翘起一部话剧作品。”不可否认,戏剧舞台为文学作品打开了更多面向的受众。在“三部曲”中的前两部上演后,刘震云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反馈,其中“破圈”是高频词。“不看话剧的看话剧了,不看文学的看文学了,”但在影响力的维度之外,刘震云更希望看到作品打破岁月的“圈”,“随着时间的打磨,能够历久弥新,越演越好。”
而好演员也期待一个好剧本,好舞台。其中《一句顶一万句》的主演李光洁在采访中表示,非常荣幸能参与刘震云老师的作品。李光洁坦露,自己除了是一个影视剧演员以外,也是一个舞台剧演员。“我本身对舞台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不一样的情感。而且我觉得舞台给演员带来的滋养,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舞台剧演出和影视剧表演也是完全不同的。演出优秀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滋养,而我们也在相互成就彼此。”
“戏剧既是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精神归处。”大剧院总经理说,今年除以上三部曲作品外,青岛大剧院还会将更多精彩好剧带来岛城:5月,有“法剧毒药”之称的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将亮相青岛大剧院,在岛城掀起又一阵法剧热潮;6月,两部阿加莎推理巨作《捕鼠器》和《谋杀启事》,将为岛城观众带来精彩的悬疑故事,而中央芭蕾舞团的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也将在6月上演;诚邀岛城乃至全国的艺术爱好者们走进青岛大剧院一同享受舞台艺术的魅力。
文学作品影视化是一种双向奔赴
长篇小说尤其和影视作品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这与前几年“大IP”“流量王”的粉丝经济相比,整个市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当代优质影视剧少说也有半壁江山来自文学改编。
王家卫执导、胡歌主演的电视剧《繁花》引发全民热议,带火了上海。加上此前国民超5亿人爱的电视剧《人世间》家喻户晓,同名话剧版《人世间》也在全国持续巡演超80场,都体现了文学IP的超高商业价值,验证了主流现实主义作品被大众市场接受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根据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原著改编同名电视剧《北上》也官宣开机,根据著名作家王蒙茅盾文学奖《这边风景》电视剧也正在改编路上,主流文学作品频频刷屏朋友圈和各大榜单,也带回了市场更多信心,成了影视市场炙手可热的新热点。
青岛文艺评论家协会会长,温奉桥表示,“茅盾文学奖影视化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的现象,像最早的《芙蓉镇》,《徐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很早就被改编成电影。有的则搬上了舞台,改编成多种的艺术形态。一方面是说明这个茅盾文学奖确实是推出了一大批的文学经典,他们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够成为改编的一个重要资源。同时影视化以后,又进一步使这些作品更广泛的传播被阅读。属于一个双向的驱动。”
温会长亦表示,最近一届的茅盾文学奖,杨志军老师的《雪山大地》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他认为《雪山大地》这部小说的故事性,历史性,审美性都非常强。同时温会长表示,文学作品毕竟是语言的艺术,与影视、舞台剧还不完全相同,它的文学性与审美性更强。所以有的时候有一些改编也存在不尽人意的结果,降低了原作的思想性,艺术性。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所长,这个也是能够理解的。
整体来讲,茅盾文学奖大量作品的影视化、舞台化,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有助于这些经典进一步走进大众,走进读者,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对文学的传播和影视都是一件互利的好事情,是一种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