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开始《中国》带你走进商代文明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悦
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汉字是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历经三千年而不衰。最早它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它和商代的占卜文化有着怎样的关联?栩栩如生的甲骨文字形里,蕴藏着什么秘密? 11月12日《中国》在湖南卫视、芒果TV同步播出第九集《甲骨》,让我们一起感受甲骨文的魅力,及记录的那个恢弘时代。
从甲骨开始
揭秘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在于它已经具备了后世所总结的“六书”形态,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种造字方法。而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再是现在所用的行书和楷书。第九集《甲骨》主要通过甲骨文,讲述商代武丁盛世下的政权制度、社会生活现象。甲骨文作为商代重要的记录方式,又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们当代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艺术风格上,《甲骨》全篇采用黑白调,将中国水墨引用到重彩之中,强调文字和画面中的线条感,从中凝练出本土中国化的文化符号,以强烈的光影对比展现一个奇幻的图像演变。甲骨构图上我们采用线条和画面的对调互照方式,增加了历史的传承感,也使画面变得更加高级和奇幻;人物的设计方面,制作团队结合古代绘画,重新设计出当代审美对武丁盛世人物的理解和想象,在符合历史条件的前提下赋予其更多的艺术感。水墨与重彩的碰撞、真实与虚幻的冲突、黑与白的弥留为我们展示出一个精彩的甲骨世界。在创作方式上衔接前几集的故事内容,依托青铜器,礼制开始成型,并渗透到了甲骨文的书写以及商代浓郁的祭祀文化中。
文字始于占卜
甲骨带你了解商代文明
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文物中,几乎每一块甲骨上都能看见一个“卜”字,甚至有时候一晃眼就会错过,因为它和裂纹太像了。这个字也许就和裂纹有关,作为古往今来字形几乎毫无变化的汉字曾经的它几乎主宰了一切。甲骨文还有个名字叫殷虚卜辞,它的存在意义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记录商王占卜活动。商朝是一个典型的神权社会,人们深信自己生活在神灵系统里,所以有普遍的占卜习惯,只是普通人的占卜没有资格被刻字记录,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相关内容都来自商王。最常见的一种占卜方法,就是用火灼烧龟甲,使其露出裂纹,据此判断吉凶。在古人看来,龟是一种长寿且富有灵性的动物,用来占卜,最为灵验。
中国人最早发现的文字便是甲骨文。这些文字,其实是对一次重要事件的记录,所以也是因为甲骨文的记录,我们才知道商王武丁狩猎途中发生的一场车祸,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录的翻车事故。中国人注重修史的传统,我们今天所知悉的史书、史料、史家,就在这一片片甲骨上发端了。
商王武丁前后有过六十位妻子,妇好是其中极为特殊的一位。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女战神“之称,参加了数十次战争。妇好每次出征前,武丁都会为她举行占卜。虽然对妻子一向怀有足够的信心,但武丁还是忍不住担忧,于是便有了这样一次占卜:“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武丁要问的是:妇好这次的征战会顺利吗?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出兵最多的一次战役。此战的结果是:妇好完胜,羌人受到重挫。历经千年的甲骨,把那些深藏在岁月里的故事,呈现在每一个观众的面前。
横竖撇捺,一笔一划间,中华文明有了新的载体。11月12日《中国》继续在湖南卫视、芒果TV同步播出第九集《甲骨》,让我们从甲骨开始,走进有鲜活文字记载的商代文明,探寻汉字的源与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