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导电影《志愿军》,陈凯歌:历史天幕下绽放志愿军的光芒
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正在热映,影片通过重现历史场景和真实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志愿军的英勇与坚韧。这部电影是中国导演陈凯歌拍摄时间最长的一次,此前片方发布了“初心”特辑,讲述了影片拍摄的初衷和历程。陈凯歌表示希望能够尽力做到最好,希望观众通过电影的镜头,重新认识和回顾英雄们的事迹,更加热爱和珍惜和平。
Q:对于《志愿军》三部曲最初有哪些构想?
A:和其他影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要拍一个全景的、多维的,更大规模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不仅要有规模浩大的历史长途,同时要融入人物个体的命运,只有当命运和史实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产生非常巨大的爆炸力。
最初设想是拍上下两部,但最终决定要拍一个三部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故事展开的时候,两部的格局无法容纳所有的内容。在决定基本构想之后,还会遇到各种实操方面的问题,需要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剧组,让整个摄制组像一个重型机器一样有效地持续运转,我们拍摄了13个月。
从志愿军出兵过江,两水洞首战告捷,到第二次战役38军奔袭三所里,在松骨峰展开阻击战并解放平壤,所有的将领、战士作为作战的主体,都做出了战争史上蔚为奇观的贡献,在历史的天幕之下,我们看到这些战斗,真的都绽放出非常灿烂的光芒。
在第二部影片中,整体视线转向了第63军,焦点落在铁原阻击战,而铁原阻击战正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一战,不仅对美军的作战能力有了新的评估,也更加坚定了志愿军守住阵地、坚持到底的决心。而第三部内容则是打仗与谈判同时进行,在呈现战争重要史实的同时,灌注情感,给予角色人物完整的结局。
Q:电影中细节展现松骨峰战斗,有什么样的精神意义?
A:也许现在很年轻的小朋友们未必知道最可爱的人指的是谁,“松骨峰上的三连已经被新中国和中国人记住了”这句台词其实就是想通过电影告诉了如今的年轻人们,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们就是三连的战士们。我们以电影来完成激情与事实的交流,传达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民心士气上下同欲,将保卫国家转变为全民的意志。
Q:电影中的关于牺牲概念的阐释与内核表达是什么?
A:我觉得我们有正确的态度,牺牲不是战争的主体,和平才是战争的主体。通过战争的方式去争取和平,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根本目的。绝对不能无谓赞扬牺牲精神,在电影中也点点滴滴地表达了我们对这件事的态度。
战场上牺牲的战士们是在整个民族历史上最应该被记住的一批烈士。同时,当时牺牲的战士们其实都是非常年轻的,某种意义上可能今天在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就和70多年前的志愿军战士们年龄相仿。我希望这部电影所承载的意义能使年轻人对那个时代有所认知,也可以让年轻人们理解、追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志愿军战士们所做出的贡献。
Q:在工作中您有哪些特别的个人习惯?
A:对我来说,导演的工作应该先演员一步去了解这些人物。先在你的脑子中把这些人物捏泥人般地先捏了一遍,再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演员,换句话说就是你是人物和演员之间的一个导体,通过我自身把这个电流传达给演员。在选演员上,我的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见一见。这个角色或演员再大再小都不是问题,见一见就能帮我判断,这么多年以来也都是秉持着一个谁合适谁来的标准。我老开玩笑说京剧行当里头有祖师爷赏饭不赏饭的说法,对有些演员来说也是。
但其实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笨的人,我会坚持认为笔连着心,连着文字,才能写出好东西。我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喜欢笔写在纸上的感觉,为了《志愿军》这个戏也写了好多本,比如分镜、计划、感想,与其说是个笔记本,不如说是个对话者,创作上的一些想法、依据、数据等都可以放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