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推出新书《访问童年》,呈现26个不同年代的童年

2018-12-24 15:17 半岛网-半岛+阅读 (28029)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黄靖斐

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新书《访问童年》一推出就引发关注,这是在大量采访基础上创作的一部作品。殷健灵透露,作品中的受访者从九旬老人到10岁孩童,年龄跨度将近一个世纪,讲述了26个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孩子的童年。作品中始终隐藏着一个内核:成长中的心灵。在接受采访时,殷健灵透露,“自己对‘成长中的心灵’有一份执着与迷恋,但《访问童年》和其他作品不同,能让自己对过往进行检视。正如李敬泽所说:再过一遍,让此生明白。

发出一封“重返童年”邀请书

继《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之后,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近日推出新书《访问童年》,这是一本可以“重返童年”的书,新书一上市就触动了很多人的心灵。接受采访时,殷健灵透露,“访问童年”并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写作计划,“某一天,检视自己写过的文字,还是在其中发现了一以贯之的脉络——无论怎样变,都逃不开对‘成长中的心灵’的执着与迷恋,这可能是我的心性使然。”

殷健灵认为,“访问童年”其实是访问一个人的精神故乡,童年独立生长,可终究敌不过时代洪流、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的裹挟和影响。因此,2016年,殷健灵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发出了一封“重返童年”邀请书,邀请读者接受自己的“童年访问”,于是就有了26个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小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一百年的时代变迁,虽幽微渺小,却丰富而广袤”。

一直以来,殷健灵都比较钟爱成长题材,用虚构的成长来超越真实的成长,将现实中的焦虑、微妙、艰难、惶惑、美好、渴望拥有和不曾拥有,都转化为“一时拥有”,“喜新厌旧”的她此次想尝试新的题材与表达方式。对于殷健灵来说,在她的写作生涯里,这次访问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特殊体验。

尽量保持26个“童年”原生态

在选取的访问人物中,殷健灵也有自己的标准,比如要拥有不同寻常的经历、细腻的感情,还要有比较流畅地讲述能力。殷健灵透露,最初的访问其实并不是很容易,“实事求是地说,我并不是每段访问都是成功的,有的故事缺少用文字呈现的意义”。她看重每个人的个性和语言,“他们对我说话、独白、回忆往事唏嘘不已,语言里有各自的表情和温度。我尽量保持了26个故事的原生态,没有掺入想象和创造”。

殷健灵把自己当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整理者和提炼者。采访人中,除了任溶溶采用实名外,其余均采用化名,“这也是出于保护隐私的需要,尊重受访者的要求。”他们颠覆了殷健灵的基本认知,“童年不仅纯真无瑕,同样敏感脆弱、复杂多变、危机四伏”。

对于每个受访者,殷健灵会问他们三个问题,比如“如果我现在邀请你重返童年,你会闪现怎样的念头?”“永不回返的童年对于今天的你,意味着什么?”“如果此时的你,与童年的你相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殷健灵认为,多年为孩子写作的经历告诉自己,时代变更,但人的心灵和情感永恒,最后殷健灵只选取来自真实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故事,让它们拥有一种流畅的像水一般的阅读感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更加旷达、通透、丰繁的大风景,也看到了微渺、幽深、隐匿的小风景”。 

是文学作品而非口述实录

和之前其他的作品相比,《访问童年》的独特性在于,“不仅蕴含了我对笔下文字的感情,更蕴含了对书中那些活生生的普通人的感情,他们中的很多人的故事印证了一句话:心中有光,世界便是暖的。”

很多年前很多情感倾诉栏目大火,但现在此类“诉说”形式的写作已经销声匿迹,殷健灵认为,此次《访问童年》不能等同于口述实录,“不是为了内容的猎奇,我是将它作为文学作品来写,关注的是属于文学性的东西,是人性,是人的心灵和感情。因为这个初衷,它也就和口述实录不同”。非虚构的作品,是很容易只写一己之情,很难引起他人的共鸣。对于殷健灵而言,在写作的过程中,把庞杂和琐碎的故事进行提炼,将一己之情上升为艺术。《访问童年》的定位,正是去寻求永恒的人生和人性,并以它为载体来反映一个人所处的时代。

马东说“我底色悲凉”,李诞说“我的戏谑是自我保护”,李敬泽在《访问童年》的序言里用了一个题目:再过一遍,让此生明白。对此,殷健灵认为,《访问童年》这本书所提供的,也是让人自我反省和教育的一种渠道,“生而为人,实属不易。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本质上都是孤独的。如果能把这本书作为一个现实版的树洞,也未尝不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