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论,在可视化时代跃动文字的理性之美

2018-11-09 10:16 大众网阅读 (68146) 扫描到手机

    大众网济南11月9日讯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网络时评,我想应该是‘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在不久前揭晓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中,大众网刊发的网络评论作品《于欢案直播,让公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获二等奖。这是大众网的原创评论作品连续第二年荣膺中国新闻奖,两件获奖作品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大众网总编辑朱德泉。从2016年的“女排精神”到2017年的“于欢案直播”,他执笔的网络时评两度掀起舆论热潮,在一片浮华喧嚣中,文字的理性之美得以彰显,正义的舆论阵地得以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得以担当。

  《于欢案直播,让公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创作并非偶然。案件一审后派生出的处警不力、高利贷、涉黑等高度敏感议题,天理人伦、道德、法律的错综交织,这一切都使于欢案二审的公众关注度空前高涨。在此背景下,2017年5月27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公开二审,并首次在微博上对这样一件敏感刑事案件进行“图文+视频”直播。凭借几十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朱德泉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将成为我国司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庭审当天,他一边收看庭审微博直播,一边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篇1300余字的评论,并于庭审结束后半小时在大众网主站、官微、客户端发布,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了立体推送。

  这是于欢案二审微博直播的全国主流媒体首篇评论,发布后被新浪、凤凰等网站转载80余次,在作者微博账号@朱德泉上的阅读量达1400余万。面对不可预知的错综舆情和汹涌的民意,文章以理性、简明、客观的文字表述,在牢牢把握住舆论主动权的同时,有效安定了公众情绪,凝聚了网络共识。

  “我们必须与受众的不同看法、槽点、问题去赛跑,在传递事实的同时,告诉受众事实为何发生,这是网络时评真正的魅力所在。”多年笔耕不辍,连续捧回全国新闻最高奖项,朱德泉对网络时评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多元。面对社交媒体时代瞬息万变的讯息,面对重大舆情事件发生时不同利益群体产生的极化思维,网络时评如何发挥作用,意义何在?在他看来,与传统时评相比,网络时评在确保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时”。其创作周期不再是两三天或者一个星期,而是与新闻事实几乎同步呈现,同时掌握了第一报道权和第一解释权,也就牢牢抓住了话语权。在强调“秒懂力”传播的今天,网络时评能够第一时间让公众既看到事实,又了解事实背后的道理,从而有效缓解焦虑情绪。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这是除了“快”之外,朱德泉对于网络时评特性的另一个思考。越是在重大敏感事件面前,越是在网络民意汹涌澎湃之时,越是在公众未形成共识、各种观点竞相杂陈的时候,网络时评越是应该站在潮头,握紧思想武器,守牢正义阵地。

  “于欢案二审高度敏感,全民关注,我们能不能发声,敢不敢发声,会不会发声?”面对类似的事件和舆情,朱德泉每一次都在心里问自己。于欢案背后民意汹涌,很多非理性的东西一度压倒了理性,这时候敢于发声,很可能要被拍砖、要挨骂、要背负巨大的压力。但在这时候敢于发声,正是网络时评必须坚守的担当和职责所在。敢发声还要会发声。朱德泉说,庭审直播时,审判的走势和最终判决结果都未可知,公众关注热情已趋近沸腾,网络时评如何第一时间把握舆论导向,平复受众情绪?应当看到,于欢案庭审在微博平台进行视频直播,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其用意不单单是为了给公众上一堂法治公平的公开课,更是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时候的评论文章的要义,应该是引导受众保持冷静判断,不被情绪左右,一起见证这样的法治进步,并与这进步相向而行,共同做依法治国的推动者。朱德泉说,这便是《于欢案直播,让公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一文的逻辑起点,也希望借此引发更多网民的“金声玉振”。

  事情的结果令人欣慰,于欢案二审改判,成为司法史上推动法治建设的经典案例。在这个过程当中,大众网作为山东的主流媒体没有缺位,及时、有效地履行了主流党网的责任。

  “网络时评的关键在于快发声,有立场,会表达,求共识。”朱德泉说,这是一个满足人们对信息饥渴需求的过程,更是一个平复公众焦虑、回归理性的过程。在各种可视化呈现成为主流的今天,在短视频成为风口、“萌力量”成为网络传播新业态的当下,总有一些声音质疑文字表达的必要性。但事实上,所谓的“秒懂力”的核心并不是动感的、花花绿绿的、可视化的、图表化的东西,其根本在于通过更简明、直接的陈述,降低受众的理解成本。“在这个过程中,文字依然能够散发理性之美,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大穿透力。”(大众网-山东24小时客户端记者 樊思思)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